今年因为疫情,好多父母响应国家号召“就地过年”,不能回家过年,为让这些因为父母不能回家过年的孩子过上一个温暖的年,保山市积极行动起来,送关爱、送温暖、送祝福到留守儿童身边,陪他们一起游戏、一起学习,让这个没有爸爸妈妈团聚的春节也能感受到温暖。
多方齐关爱,童心守护暧人心
“有没有和爸爸妈妈打电话?作业会做吗?.....”连日来,保山市妇联系统通过进社区、访家庭、办活动等形式,全方位开展春节慰问留守儿童活动,为他们带去了书包、毛毯、油、面条、牛奶、蛋糕、水彩笔、铅笔、雨伞、手电筒、小口缸、抽纸等等慰问品,传递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。
走访中,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询问,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和实际存在的具体困难,并叮嘱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随时向社区反映,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。留守儿童蒋同学说:“感谢大家的关心,我的父母不在身边,你们给了我温暖。”
在防疫大局下关爱留守儿童,让无法与父母团聚的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“大家庭”的关怀与温暖,是对他们成长的负责,更是疫情防控精细化、人性化的应有之义。据介绍,保山市妇联系统此次慰问关爱活动以市、县、乡各级多形式自主开展。市妇联相继慰问了隆阳区、施甸县43户困境及留守儿童家庭,为他们带去了书包、毛毯、油、面条、牛奶、蛋糕等,并在辛街乡邹里社区儿童之家开展了“把爱带回家”关爱服务活动;隆阳区妇联携手九隆街道为北关小学30名在校小学生进行慰问,为每名儿童送去价值200元的爱心书包、水彩笔、铅笔、雨伞、手电筒、小口缸、抽纸等文具套装;隆阳区妇联携手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到杨柳乡鱼塘村为30名困境留守儿童赠送爱心书包,为参加活动的群众进行法制宣传,并现场为其写春联送春联。龙陵县平达乡妇联动员爱心人士胡子军回乡开展“爱心系母校,寒冬送温暖”活动,为母校捐赠204套校服、球架、学前班50名孩子每人100元钱的“暖冬”慰问金。隆阳区麻乡妇联联合派出所来到15户困境儿童家中,为他们送上爱心暖毯和新年春联。把党和政府及妇联组织的关爱惠及更多的困难儿童,营造全社会关心、关爱困难儿童的良好氛围。
隔地不隔心,鸿雁传书传真情
“亲爱的妈妈,您好,您在广州还好吗,您是否知道我对您的思念……”,这是龙陵县龙山镇白家寨小学范晓陵写给外出打工的妈妈信中的话。稚嫩的小手写下的是最纯真的想念、关心和无奈。3天后,妈妈收到信,看完后非常激动地说:“我还没看过女儿的字,她从来没给我写过信。”范晓陵的父母远在广州打工,因为疫情的原因,孩子无法离家去外地看望父母,在外务工的父母也难以踏上回家的路,给孩子们一份父母该有的陪伴。但范晓陵在信中对妈妈认真地说,姐妹3人会听爷爷奶奶的话,努力学习,让妈妈安心工作。这无疑让远在他乡辛苦劳作的父母多了一份踏实和欣慰。
为让留守儿童可以与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,龙陵县、昌宁县总工会携邮政分公司开展“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疫情防控”暨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,活动让留守儿童以书信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期盼与思念,送上对父母的问候与祝福,并告知父母学习生活情况。此次活动共邮寄出1000多封信,这些书信将作为幸福的使者、温情的青鸟将孩子的思念、期盼、祝福带给父母,成为父母新年最温馨的“礼物”。
爱家更爱国,守护家园展大爱
“大爹,你带领群众向后山转移,我掩护!”“不,你带孩子走!”“这是党的需要”“孩子,你跟宋爷爷一块走”……,这是龙陵县木城乡妇联联合木城边境派出所开展的“红色歌曲影片进校园进社区活动”中播放《闪闪红星》里面的片段。孩子们通过观看影片,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的,在革命年代,许多少年儿童加入了革命的队伍,在现在,虽然不需要革命牺牲,但因为疫情,父母们响应国家的号召,就地过年,作为孩子也要支持父母的决定,支持祖国的抗疫。
据悉,多地通过“红影进校园”“红影进社区”活动,以组织留守、困境儿童观看红色影片、教唱红色歌曲等形式进行,活动结合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、特点,精心上网收集红色歌曲、影视资料,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设备,播放《闪闪红星》、《举起手来2》、《小兵张嘎》等红色影片,集中教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等红色歌曲,掀起了一股歌颂共产党、歌颂伟大祖国、歌颂社会主义、歌颂美好生活的红色热潮。
送教到家门,孩子成长共守护
“这个假期,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回来,你们作为爷爷奶奶可以给他们多读些课外书,增长见识……”,这是腾冲市妇联以唠家常的方式送家庭教育到社区的场景。为使困境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平安、健康、快乐的假期,保山市妇联系统积极行动,以“送家教服务到家”、送“治安安全服务到家”、送“家风故事服务到家”的方式,把防疫卫生、防火安全、防溺水、心理健康、家庭教育等知识深入社区、深入家庭进行讲解,提醒。
保山市妇联主席朱光亮说:我们致敬,他们放弃了与“小家”团聚的机会,为“大家”的防疫助力,照顾好孩子们,让留在异乡就地过年的家长们相信,有全社会的陪伴,自己的孩子能过个好年,他们这个年才能过得安心。这也是对“就地过年”倡导的侧向推动与有机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