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见她,个子不高,穿着警服,话语稍快,给人感觉是一位精干的女警官。两年前,杨柳乡干田村几乎没有人认识她,可如今,她走村串户、爬山过坎,用脚步丈量帮扶村里村外的每一寸土地,用实际行动来践行“为民情怀”,成为了群众口中的“心上人”。她就是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范玲。
用真诚务实赢得认可,像亲戚一样的“自家人”
精准扶贫关键在于“精准”,为做到识别“精准”、信息数据”精准”,尽快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,作为部门扶贫工作的 “牵头人”,范玲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贫困户认识自己。部门所挂的贫困户分布在不同的村组,而且有的贫困户白天要出去务农,到了晚上才会回家,白天走访几乎碰不到面,如何才能把所有贫困户走访完、情况了解透,成了范玲头疼的事。
刚开始工作时,很多东西都不太懂,范玲给自己制定一个工作计划,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,傍晚向干田村党总支书记杨芍清、主任杨建华请教业务知识,争取在短时间内熟悉扶贫工作。为了尽快熟悉帮扶对象的情况,她制定走访路线,哪一天走哪几户,什么时间去走访,做到心中有数。
通过一个多月的频繁走访,范玲把部门负责的所有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都摸了个清,而且烂熟于心,家住在哪里,家里有几个人,什么原因致贫的,情况一清二楚,村里的群众也慢慢认识了她,有时在路上偶遇她,直接拉着她的胳膊邀请她到家里坐坐,有时走访晚了,便会留她在家吃饭,把她当成了“自己人”看待。“刚开始走勤了一点,还担心会不会‘扰民’,和村民们熟了之后上户就像走亲戚、邻居串门一样,乡亲们对我很热情。”范玲说道。
用真情无畏赢得支持,当贫困户家的“贴心人”
范玲从警20多年,长期在基层和群众打交道,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,他们致贫的原因不同、需要的扶助各异,但范玲相信,只要真情关爱用心帮扶,就一定能摆脱贫困,把光景过好。“有困难你就和我说!”这是范玲说得最多的话,也是她对贫困户的承诺。面对群众的诉求和困难,她都会耐心解答,竭力帮助。
贫困户杨勇华一家主要靠种植香料烟、甘蔗、无茎豆等农作物,养殖生猪为生,但是为了培育两个孩子读书成才不遗余力。得知杨勇华的女儿刚考上云南师范大学,范玲便开始仔细研究起了教育扶贫政策,根据他家的情况逐项对照,咨询相关规定,最后为她女儿到学校申请助学金提供了帮助;走访中发现贫困户朱四叶家的住房存在的墙面轻微开裂的情况,范玲心中很不是滋味。“安居才能乐业,要让困难群众看到生活希望”,范玲暗下决心,一定要为贫困群众解决好住房问题,她积极向杨柳乡干田村两委汇报,协调帮助修缮吊顶加固,还为他家加盖了简易厨房,打扫整理房间,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;贫困户左有家有人疾病缠身,两个孙子在读书,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女儿和女婿的身上。当听说他家想发展养殖业来脱贫致富,范玲和村两委结合实际情况,为其量身定制了生猪养殖项目,通过帮助其参加专业技术培训,不断扩大规模,现在已通过贷款新建盖起猪圈,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几十头。
由于地处偏远,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。扶贫工作中,范玲结合自己的经验优势,结合公安工作职能职责,深化法制扶贫,全面护航脱贫攻坚工作。入户走访时,她总是带着宣传手册、海报、警民联系卡,边入户走访边进行法制宣传,引导群众学法、守法、用法,增强法律意识,努力实现精准扶贫法治扶智。
用真心暖意赢得赞赏,是村民心中的“暖心人”
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,范玲始终坚守扶贫岗位,每月坚持不定期走访两次以上,把扶贫当“家事”,把群众当“家人”,用真心换真情,用实策赢民心。
在走访中,得知一贫困户在工地手部受伤后,范玲非常焦急,细细的了解受伤,以及医院救治的情况,并为他送去了营养品,让他们一家找到了亲人般的依靠;2019年11月,范玲发现一贫困户家缺少必要的厨具,她就自己出钱购买了电磁炉、碗筷等给他们送去;今年春节前夕,范玲得知读书的学生都放假回来了,她专门到村里去了一趟,给孩子们送去了文具和书籍,鼓励他们好好读书,用知识改变命运。
“只要付出真心,把群众当亲人,就一定能收获群众的真情。”范玲说。“家里的芒果熟了、枇杷熟了、葡萄熟了,总会有村民摘来让我第一个品尝;谁家做了好吃的饭菜,也会打电话叫我回去吃饭;哪家有了喜事,必定第一个来请我参加。我无法忘记,猪圈建好时,夫妻俩的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;我无法忘记,每次到村里,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,争相送给我们的情景;我更无法忘记,离开时,一户傈僳族村民用略显蹩脚的普通话叫着我的名字,叫我常来家里坐会。”范玲说,村民们是多么淳朴和善良,只要我们多一些真心,就一定能搭建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。
精准扶贫的路上,作为一名有情怀的女警,范玲已经递交了一份满是诚意和温度的答卷。“为百姓,还可以做得更多。我,还在路上!”她默默的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热血,书写着自己的“扶贫心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