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曾医生,这里有个病人需要会诊。”“好的,我马上就到。”2月5日,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,曾云燕一边回应一边小跑着,三步并作两步地下楼梯,急匆匆赶往会诊室。
据该院医务人员介绍,1月23日医院进入防疫状态后,疫情期间会诊工量较往常翻了几番,每天最少会诊五六次,最多达十几次,每次会诊最少半小时,最长一个多小时。
2月5日,第79次会诊
身为呼吸科主任的曾云燕,这些天里她除了治疗、及时参与会诊,还抽空研究新冠病毒专业知识,再给身边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解,昼夜颠倒已经是常态。
从1月24日到现在,睡眠对她而言是一种奢侈,睡眠最充足那天也仅5个小时,大部分时间每晚只能睡3个小时左右,白天基本没有时间休息,常常到嗓子干哑难耐才喝一口水。
会诊室里,每一位医生都神情严肃,专心讨论着病情和最佳治疗方案,仿佛外界什么动静都影响不了他们。
2月5日的这次会诊,已经是曾云燕疫情防控期间的第79次会诊。
会诊完病人,曾云燕回到科室。值班室里,依然是一片忙碌。
24小时待命,手机从不离身
“医生,你看看,我这张片子来了。”“医生,我下午就要出院了,过来和你们说一声,谢谢你们多日来的细心照顾。”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曾云燕边送患者出门边回答。
来到医院预检分诊处,曾云燕拿起片子认真地看起来,“这里……”她和旁边的医生讨论着,不时眉头紧蹙。在她摘掉口罩的瞬间,两边脸颊上几道深深的印痕格外显眼。
“昨天,值班到凌晨两点多,四五点钟又在收病人,五点三十分,又会诊了一个病人。”2月5日,曾云燕说,这段时间她基本都是这种工作节奏。“24小时待命,手机从不离身,手机一响,就要第一时间查看。只要收到会诊通知,第一时间进行病情诊断。”
家里面的事,根本顾不上
“家里面的事,根本顾不上。1月28日,67岁的婆婆做膀胱手术都没有办法照顾她,只能由73岁的公公照顾。” 曾云燕的爱人在脱贫攻坚一线上,早早就奔赴岗位。
孩子由外公外婆照顾,14岁的儿子承担起去医院给妈妈送饭的职责。
“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来完成,没有他们的配合科室就没办法正常运行,志愿者也在支持我们,比以前好了一些。”说话间,曾云燕又接到了会诊电话,立即从座位上弹起来,跑出门。
在该院呼吸科,和她一样舍弃小家、顾全大家的医务工作者还有很多:小孩只有3岁、夫妻双双在防疫一线的黄学娟医生,带病上班的端永秋医生,不惧排痰传染危险抢着干的护士长董玲玲……(段杏花 浦丹)